跟着天文学家学教育科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原创 : 毛妮妮 2021年3月23日
终身教育跟终身学习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终身学习其实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是一个自己对于自己的要求的一个思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学习的提供商或者说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头部机构,似乎对于终身学习者或者说命中注定的终身学习者在我看来可能并不不是一个必然或者说并不是一个必要......
各位得到的小伙伴,大家中午好,我这是晚上好,大家的中午好,很高兴又有机会来跟大家在咱们的家长圈里进行分享了,好久不见了,真的是好久不见,这段时间其实我也没闲着,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还不能回国,但是疫情的原因也给了我一个很长的时间敞口,让我把我2018年立的一个flag在2020年到2021年的时间里面,争取去能够把它完成了,这个flag是什么?
我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在42岁这样的高龄又返回到学校去开始了新的学习,学习的还是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领域,大家都知道我一直从事的是青少年儿童财商教育的工作,在过去20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其实一直都是金融教育从业者,真正意义的应该说是金融从业者,但是我现在从头开始学的也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虽说是教育学但是又不是传统的教育学。
这边请允许我为我们学校做一点小小的广告,这个是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有的一个专业,而且它也是全球至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全日制的纯线上的教育,而且也是全球唯一的一个纯全日制的纯线上的以科技带动教育的这么一个话题。
所以它的全称叫做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也就是它叫做教育科技学硕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我当时报名的时候就奔着这个名来的,等真的开始学习了我发现这里面真的水还挺深的,我给自己挖了个巨大的坑,所以今天我要花一点时间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个“坑”里面的情况。
我们得道家长圈里面的小伙伴都是爱学习的人,今天与其说分享,不如说是来汇报一下我在这个坑里面摸爬滚打的情况。
所以咱们今天就不把财商放在前头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是讲财商为主,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在教育科技的方面,我思考的更多也读了很多书,基本上可以实现之前有同学跟我们分享时说到的“一个星期一本书”的这个目标。
这个学位一共只要求我们学12门课,每一门课都是纯线上的学习。我觉得很多家长应该跟我一样,觉得40岁了再重新去学一个全日制的东西,好像是有点难度的对吧?所以我一直以为我是我们班里岁数最大的,但是等我开始上学了之后,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年龄连我们班的中位数都不算。
你没听错!我在班里面如果按照年纪来排序的话,我连中位数都不算。我在班里居然算是年轻的,你可以想象当我们一堆小伙伴在一起讨论这个项目的时候,要去做一些所谓的Mobile Learning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梦想以及对于终身学习的理解。
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汇报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当我作为42岁的一个中年老阿姨,回到学校跟闺女一起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时候我看到的终身学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班是一个52人的班级,班级里面年纪最大的72岁,你没听错,年龄最大的同学今年已经72岁高龄了,在这个年纪仍然参加学校里面的而且是全日制的一个硕士的学习去学教育科技,其实对于这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也跟他私下单独的去聊了一下,我问他:“为什么在你的儿孙都已经成人了,还有4个孙子辈的这个孩子的情况下还来参加学习?”他回答:“因为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个老师,我很想知道新的前沿的科技是什么样子的。”能够找到的最适合,最能够让他这样的年纪的人的去学习的东西,就是这个课程了。而且他觉得很好,它是这个课程是远程的。他说:“在我这个年纪上,如果开车跑到UBC去读书已经有点难度了,所以我能够参加一个线上的学习我很开心。”他觉得他跟他4个孙子辈的孩子能够玩到一起去,而且能够跟他们一起用PAD写作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他也是我们班里面不管是课程的讨论还是做项目都最为积极的一个人。当然我们班里面有很多小伙伴都调侃在说,因为他年纪大了所以睡不着觉,然后他有空。但实际上对于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就是“到底终身学习是什么”?
作为得到的小伙伴,我们一直都在说终身学习。我最近一段时间就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到底是一件事吗?在上个月,我看到艾瑞咨询的一个研究报告就在讲中国的终身学习的行业,他有对中国目前头部的几个终身教育的大机构进行去做了一些盘点和分析。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咱们的母校——得到。得到是排在第一位被分析的,后面还包括知乎、十点读书、樊登读书会等等,以上都被称之为终身教育,那么当然每一家的特色都不一样,在这里不做评论。
那么我的一个思考就是终身教育跟终身学习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在我这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里面,我的感受是终身学习其实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是一个自己对于自己的要求的一个思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学习的提供商或者说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头部机构,似乎对于终身学习者或者说命中注定的终身学习者在我看来可能并不不是一个必然或者说并不是一个必要。就像是我的这位同学他在65岁的时候,从体育老师的位置上退休下来,对你没听错!加拿大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国家,我女儿已经上八年级了,但是因为她跳到九年级去读数学,她的九年级的数学真的是一个冰球老师在教。所以我跟他开玩笑说你们体育老师是最全能的,她很认真的跟我说,对!体育老师还教我们科学和 It。
我这位72岁的同学是在他65岁的时候从体育老师的教职上面退休下来,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面,他其实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自学。他的自学中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戏剧戏曲的舞台管理,自学开发APP,甚至于他还去学习textile,也就是材料手工这一类的东西,我们经常会说学这东西有啥用,而他学习的东西对他来讲真的没有用,但是他不需要有用,他真的就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想被时代落下来而且我希望我跟年轻人一样,而且在他看来他说我72岁并不老,我如果这门课能够顺利的在5年之内毕业我还可以继续去学其他的东西。
这件事对于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也许终身学习者是不需要工具的,也许终身学习者是不需要一个特别一致固化或者是中心化的平台的,也许终身学习者需要的就是一个热情和他能找到的或者说给他一些渠道而已,这样就足够了。
我跟我的同学去分享了像得到这样的平台,他说很好很有趣,他也跟我分享了很多加拿大类似的平台,但是他给我提到了一点,他说其实这些平台都是给专家的,都是让专家去教你一个知识的,他说但是这些专家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真的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
我希望享受学习的过程,也许我不一定是真的向专家学习,更多的也许是我自己的思考,能够让我自己开始去思考我的学习这是更重要的。
所以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同学是我们班里第一个加入到Club House里面的,我也跟他去厚着脸皮要了一个Club House的邀请码,他把我邀请进去了,我也就到了他的直播间聊天室里面去听他的分享,他就在分享他做体育老师的生涯。在他的聊天室里面算上我只有不到8个人,因为为什么说不到8个人,因为一会7个一会8个经常有人进进出出,所以其实他可能更加享受的是他的思考分享和在这个过程中的过程。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平台?换句话说可能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讲或者说对于终身教育的提供者来讲,这两件事也许真的就是两层皮,也许在未来终身学习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也许越来越多的非专家会以他的小小的分享,小小的思考,甚至于说可能不需要一年365天的日更或者是19门20门的这样的课程,也许只是一个15分钟的分享,就足够让我们去思考很久也让很多人去回味很久。
这个是我在开始我的42岁重新回到学校里面去看到的新的终身学习,这个真的跟我在得道大学的时候见到的终身学习不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想的是我学了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甚至于我当时在报得到大学的时候我还在想我在我的班里能够认识哪些同学,未来我的这些同学是不是有一个互相的助力。
但是我现在想想两年前,当我进到得道大学的时候心里的功利心还是蛮重的,“有用”对于我来讲在那个时候还是蛮重要的,但现在可能越来越淡了,也许是年纪大了。所以我来跟你分享我的这位同学告诉我的一句话他说“42岁你好年轻啊”,咱们再回来说说到底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这样UBC的学校里面去学教育科技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我知道咱们家长群里面包括我们得到的老师里面有天文学家,天文学在我看来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而且天文学家在我看来是极其宏观的,是可以看到一切,看通前世今生,看到未来,看到几亿年为单位的时间维度的人。但是我没想到我到了读硕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居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这个导师不是我选的,是指定过来指定给我的。
当我第一天收到这个邮件告诉我这是我的导师的时候,我心里还挺不爽的,因为我觉得我是来学教育的,我是希望能够学根红苗正的教育学,但是当我跟老师一对一的去进行了第一次的面访之后,我就非常庆幸指定给我这样一位非常有趣的导师。他是一位天文学家,而且他现在仍然在进行着天文学的相关的研究和从业。即使是到了现在他在一边教着教育科技这样的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一边他还在同时担任着UBC的天文台的馆长的职务。那么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给我们上的主课,课程的全称叫做Mobile and Open Learning(移动与开放式学习)。如果我说这个名字移动与开放式学习,你能够想到的是什么?你期待着这门课里能够学什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在想到的就是移动化的学习和开放式的这种UGC的内容可以怎么组织?怎么安排?能够学到什么这个是我对这门课的预期?
但是等我开始了这门课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诡异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全班同学在线上用最古老的Blog,类似微博一样的东西去讨论到底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和开放式的学习open learning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哪一个会比哪一个更大、更长远、更宏伟?如果用我的这位天文学家的导师的话说就是哪一个更加的Carnival?它是更会侵蚀会吞食下一个东西的。当然只要有这样的讨论有这样的辩论就必然会分为两派,那么在这两派里面,我的天文学家导师力挺mobile learning。你可能会说好像又是反我们的常识对吧?通常来讲一个老师要去上这门课不太会说我偏向于一个内容,反而他会更像是一个中立者,把两个东西的优劣利弊分享给你。
但我的这位老师不是的,他是非常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说他认为Mobile learning更加的Carnival,他会侵蚀掉开放式学习。然后他留了这样一句话“不信咱们这一个学期看”。然后我以为我站在 Open Learning角度的人就会处于一个劣势状态,但是后面我们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就是没有人教你,没有人指导你,没有课程,学习完全靠你自己。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作为天文学家的一种混沌的教学方式,他的指引方式是非常的开放,非常的混沌,而且他会告诉你说你要站在极其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的问题。
很有意思的就是他每周一都会发一封邮件告诉大家新的一周又开始了,这个星期请大家积极的打好了鸡血,然后我们要开始我们这一个星期的讨论,他就每一个星期都会丢出来一些话题让大家在Blog里面以特别开放公开的形式互相吵架。他把这个叫做Constructive Learning,大家要有建设性的讨论,要有建设性的学习,而且他的方式可能更加的Collaborative。大家凑在一起你自己的观点就要拿出来被别人批驳,而且你要永远有一个新的观点。
如果你要说的观点已经被人说过了,那么你不要上去就说“我同意”,他说这句话其实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我们不需要投票,我们只是想让大家去思考,去猜测,去想象这个可能性。所以他说:“当你有新的观点的时候,你就直接站出来说我有新的观点了,如果观点已经一样了,那么你只要在后面写加一就可以了,你什么都不用做。”这就导致了前面的4个星期的学习里面,基本上你也可以想象的到大家都在抢着第一个发表观点,因为发表完了之后,很多人都在后面加一,但是到了第5第6个星期之后,很有意思的情况就发生了这个情况。有越来越多的新的观点出来,而且这些观点之间互相自己都在打架,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的这位天文学家的导师也会参与到大家的辩论中来,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会以两重的身份,一个就是这个课程的导师的身份来丢出讨论的话题,另外一个他也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跳出来,他自己也会站在己方观点的某一个观点上去给予很强烈的支持或者很强烈的反对。这对于我来讲真的是一个大开眼界的过程。因为你很难想象一个班级里面的主讲的老师会力挺一群同学,然后会他跟他们站在一起提出各种各样的反驳意见,去反驳另外一批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和感受到了一个更加非常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个学习方式我在想可能就是真正的开放式学习。所以我在这一个学期的最后的一部分里面加了这样一句话,我说其实我们的 David Vogt老师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其实真正有意义的是Open Learning。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我发出了这句话没多久的时间,我的这位导师就在我的观点后面写了加一。
可能40年的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学的教育,使得我的这位导师是一个特别宏观有趣混沌,思维多样化的人,而且有些时候甚至表现出很孩子化的一个状态。但是我也非常的享受跟他学习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总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而且他总是在挑战我们的思维的方式,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个也很有趣的是这位David老师让我开始对于天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所以最近我也开始去辅修一些天文学的课程,包括得到里面的天文课程,包括我们群里面高科老师的一些天文学课程。
我会觉得也许这个过程会让我对于开放式的教育,移动式的教育有新的认知。我相信咱们群里面的很多家长们,大家对于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已经听了各种各样的话题分享、技巧、话术对吧?也有一些书,所以在这我就不花时间去讲这个了,有更加专业的老师们来进行分享。
我要跟大家分享一点,也许未来的真正的教育科技会长什么样子。我不是站在最前沿的那一个人,但是我相信通过了这一段时间跟全世界对于教育科技最感兴趣的一群研究人员在一起的时间,可以让我开展一些想象,这个想象就是去思考未来的教育科技可能会长什么样子。长的样子我想可能就是School of One,就是全能型学校。
在今年的沈楚云老师的教育展望的教育学报告的这些讲座里面他提到了Challenge Based Learning就是以挑战以问题为主导的一些学习方式,这个确实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们,未来他的学习可能是跨学科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学科这件事,所有的东西都是急于要解决一个挑战,解决一个问题,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等等一系列的能力。那么在这儿我就不多说,但是对于我有一个更大的启发是要想能够让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面能够做到这样的全能型的学校,应该是以挑战型为基础而不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科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和基础设施。
那么这个基础设施会长啥样呢?一种想象可能它就是一些穿戴设备,如果我们真的从科技的角度来想它也许不是一个APP了,或者说它会远超于一个APP。当5G年代到来的时候,当我们今年的两会都是以5G连线,大家虚拟场景的情况下来开的时候,也许全能型的学校已经离我们不远了。未来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有砖有墙有老师有教室的学校,甚至于可能连我们的电脑都不见得会还继续存在。未来的教育科技,如果我们真的去展望下来,也许就是孩子走在路上,在他身上的某个穿戴设备,也许就是一个耳机也许就是一个手环,当他去指向了前面的那条路,那条路上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这条路会通向哪里,这条路上他会遇到什么,这个是一种教育科技未来的样子。
那么如果这是一个可以想象的选择和可以想象的路线的话那么硬件就变得很重要。那么在这种硬件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新的贫富的差距,资源会朝着能够加速资源正向流动的一个地方去,而且会变得真的强者恒强。
从另外一个维度上来讲,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实现了像今年麦肯锡的报告里面说的这样:所有的人、所有的内容,所有的地方、任何的时间,任何的角落里面都是你的学习机会。但是这个时候教育科技可能就会使得人变成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所有的教育科技也许就变成了一个搜索引擎,所以到底搜索引擎会不会成为新的教育科技的一个平台化,我们可以再过个两三年就能够看到结果了。
那么教育科技也许第二种可能的样子,我们尽可能地展开我们的猜想。第二种可能的样子也许就是一个逆流反馈的样子,什么叫逆流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今日头条、微视频等等这一类的平台上,用越来越短的方式在学习,但是都是努力的使一切东西都变得视觉化,而且视觉化的过程是越来越以抓住大家的眼球为主,而且视觉是越来越仿真,越来越立体,所以从刚开始的短视频到了后面的AR、VR,有了5G之后,这些可能都很容易的实现。
但是现在回头再去思考,当Club House这样的 App重新的流行起来的时候,也许大家可能会回到一个更加自我化的方式。所以第二种思考也许是新的教育科技是可以把我们屏蔽起来的科技。
你没听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这个也许就像是我们说天上的星辰一样,有一些星辰它有光,但是我们看不见,就像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一样,什么时候你真的能够学得进去,你真的能够思考的进去,闹市里面是一种学习,当然遁入深山也是一种学习。那么未来是越来越多的人在闹市中还是越来越多的人遁入深山呢?可能已经没有太多的深山让我们去遁入了,对吧?所以也许有一种教育科技,它就会使得我们在闹市中可以看见我自己,在闹市中可以屏蔽周围的所有的喧闹噪音让我可以独立起来,这个也许是第二种猜想。
而且现在加拿大有一些创业的机构就是在努力的做着这件事。他们希望实现的能够让一个小朋友,他能够瞬间的跟周围的人马上的在精神上在他的注意力上断绝开来,但是当他希望能够回归进去的时候就立马可以回归进去,这样的一些技术的开发。那么也会在一些学校里面去做一些尝试,而且小朋友们还用的欢欣鼓舞的。当然对于孩子来讲社交生活仍然是很重要,仍然是学校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当这个技术如果用到成年人,你去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喧闹的办公室里,甚至于说在大家开大会,开汤号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个科技可以让你听不到周围完全的屏蔽起来,你可以去聆听自己的呼吸。也许这个科技也会很受欢迎,所以如果你是对于教育科技一个未来的长期的一个看好或者投资者,也许这个是你可以去思考的另外一个方向。
那么第三种教育科技可能就会更加的围绕在婴幼儿上面了,因为大家都越来越多的发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其实是更多的有主动性的选择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婴幼儿的学习,往往是由周围的环境所决定的,是由家长所决定的。那么对于他们来讲,他们很难主动的选择我要学什么,也很难主动的去决定我怎么来学习。所以第三种教育科技也许是围绕着婴幼儿,可以让他们在他们的认知的范围内能够开始主动的选择,只不过这种的主动选择也是在尝试了无数东西之后。
那么这种第三条路只是把我们的AR、VR的技术以更快捷的、更加低辐射、低噪音、低能耗,而且是可以快速转换快速运算的基础上放到了婴幼儿的身上去。它会不会指引一个长期未来的风潮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确实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产品。当然因为加拿大真的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这个地方真的是网速特别的慢,基础设施特别的差。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的小玩具,他们在这个孩子三岁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起到一个孩子陪伴的作用。
长的样子就非常像星球大战里面圆圆的两个小机器人,圆圆的小机器人可以起到一点点投影仪的作用,也可以连接到一个 Database里面去把它下载下来各种各样的VR AR的学习,而且它能够跟孩子去开始一些互动甚至于可以跟孩子去做一些心灵上面的交流。最刚开始他是为了去治疗 PTSD(创伤后综合症)以及多动症孩子的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的放到正常的儿童身上去让他们开始有一些学习,只不过确实也许开玩笑说也许加拿大有一天真的跟华为合作开始了,它的5G越来越快了,那么这样的小玩具会越来越普及,但是现在他还仍然是在testing的这样一个阶段中,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习过程也是很多的思考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不新的领域了,如果放在中国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技也是在最近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大家越来越重视,往往一个科技的最新的创造出来都不是为了教育,但是当一个科技被用到教育的时候,科技应该是相对比较成熟而且也已经被大众所接受所认同的时候了。
我的学习还有后面8门课的时间,也就是说应该顺利的话还有两年的时间。所以我期待着能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当我又碰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的时候,有机会跟大家继续去汇报我的学习进展思考。当然今天可能没有讲太多我原来专业的财商的内容,今天还是这句话要对期待着听到家庭财商教育话题的家长们和小伙伴们说一声抱歉。
今天咱们没有讲到这个话题,虽然这可能是我的人设,期待着未来在后面的时间里面,能够跟大家越来越多的把财商、教育、科技融合在一起。如果你对未来的教育科技也有预期的话,欢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成长,非常感谢大家用中午的时间来听我的像意识流一样的分享的东西,期待着有那么一两句话,也许开始启发你对教育科技的一点点新的思考,欢迎大家持续跟我一起来交流。感谢!
知了分享社,来自得到大学校友的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儿童养护、兴趣培养、留学就业、职场套路、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平台。
¥5
¥10
¥20
¥50
¥100
¥200
其他金额
毛妮妮
“财智少年“财经素养启蒙项目创始人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
×
点击微信右上角,将文章发送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
投诉类型:
内容侵权 内容虚假 内容低俗 违法违规 其它原因
投诉描述:
提交投诉